
发布日期:2025-04-20 16:23 点击次数:169
《说文解字》(以下简称“《说文》”)是传统谈话笔墨学的要籍,是中国粹术史上的永恒名著。著者是东汉经学家、笔墨学家许慎,他撰写《说文》的初志是为了讲明古代的念念想文化经典,其后《说文》自己具有了与经典相通迫切的地位,并从中生息出一门知识,即“说体裁”(也称“许学”)。笔墨是一切图书的基石和文化的主要载体,《说文》是古代以笔墨学通经、通史最典范的论著,是开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。
汉代国力坚强,经济繁华,东汉赓续秦和西汉,正经了“大一统”的政治场面,是中国团结多民族国度发展的迫切时辰,永久政治团结带来的民族颐养和文化认可,为中华英才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款。同期,汉代亦然学术相配是经学的昌盛时辰。《说文》的撰作深受汉代政治念念想和学术习尚的影响,汉代的社会状态和许慎的念念想意志势必要反馈到《说文》中来。
《说文》一书中,“宇宙鬼神、山川草木、鸟兽虫豸、杂物奇怪、王制礼节、世间东说念主事,莫不毕载”,因此,它所反馈的汉代社会状态是多方面的。比如,咱们不错从《邑部》和《水部》所载地名中窥见汉朝的幅员。《邑部》所列地名用字,分为国、郡、县、邑、乡、亭、里、聚等行政区画和组织单元,排在最前的是六个国名用字,第一个是“鄯,鄯善,西胡国也”(鄯善真名楼兰),后五个是夏代、周代的古国名。《说文》列字递次,“类聚群分,皆故道理”,为什么把西域的鄯善国列在首位呢?清代段玉裁援用《史记·天官书》的话讲明说:“中国山川,维首在陇蜀,纪地者必始于西,故起西域而雍州。”相通,县、邑等名始于“郿”字,排在前边的十余个地名皆属西北的雍州,其后才是华夏地名。《水部》列水名首位的是“汃,西极之水也”,段玉裁注:“言水必先汃,与《邑部》言地先鄯善,皆自西而东。”西极汃国即豳(邠)国,为古西戎地。列在“汃”后的是“河”(即黄河):“水。出敦煌塞外昆仑山,发原注海。”豁达的幅员是中华英才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地舆基础,《说文》对地名的编排反馈了汉代东说念主对地舆的领略,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民族共同体意志。
又如,《说文》载各地物产甚富。汉代丝织品以皆、蜀为主要产地。古代巴东说念主称钱粮为“賨”,幏布当作当地特产,是西南少数民族向朝廷交纳的什物贡赋。《后汉书》中提到“賨幏”和“火毳”(即火浣布)当作珍异之物藏于内府。《糸部》列罕有种细布,仅“[图1],蜀细布也”表明产地,为名贵之物。此外,还有三种少数民族所织布名:“絣,氐东说念主殊缕布也”“纰,氐东说念主[图2]也”“[图2],西胡毳布也”。氐东说念主活命于陕、甘、川交边地区,以农耕为主,也从事畜牧,他们用麻缕织成异色相间的“殊缕布”,畅销内地。后两种是毡类毛织品,“毳”训兽细毛,“[图2]”是缂毛织物,工艺复杂,价值精采,是丝绸之路上的迫切商品。
《说文》训释动植矿物名,间或表明坐褥地。如《玉部》:“[图3],石之有光,璧[图3]也。出西胡中。”此即来自西域的琉璃。《丹部》:“丹,巴越之赤石也。”此谓巴郡、南越坐褥的丹砂。《犛部》:“犛,西南夷长髦牛也。”此即牦牛。
汉代政治的团结和生产力的提高为念念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儒学在新的历史条款下兴起。许慎撰作《说文》的办法是从笔墨动身来阐扬“五经之说念”,其《叙》称:“笔墨者,经艺之本,王政之始,前东说念主是以垂后,后东说念主是以识古。”春秋战国时辰,“言语异声,笔墨异形”,秦始皇执行“书同笔墨”的策略,以小篆为次序字体,同期又“烧灭经籍,涤除旧典”。而汉代则悉力于图书的整理和文化的重建,并相配爱好识字栽培,汉律法规学僮“讽籀书九千字,乃得为吏”,“书或不正,辄举劾之”。同期,儒家经学地位的升迁和整理古文件的需要激动了笔墨的究诘,恰是在这么的配景下产生了《说文》这部中国最早的汉字学专书。
通过《说文》,咱们不错看到汉字对中华英才形成和发展的维系作用。《说文叙》中阐扬汉字的发源和功用:“黄帝之史仓颉……初造书契”,“百工以乂,万品以察”,“文者宣道明化于王者朝廷”。黄帝开拓了团结的华夏部落定约,是中华英才的东说念主文初祖,许慎以为笔墨始制于黄帝期间,是惩处政治、发布政令、提示匹夫的迫切器具。跟着社会的发展,汉字“孳乳而寖多”,同期又“改易殊体”,不停演变。《叙》中记叙了周秦、两汉的主要字体,包括古文、大篆、小篆、秦隶、草书等。一方面,汉字的发展一脉相通,它的表意性绵延连接,素养了中华英才的文化认可;另一方面,汉字的变异对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拦阻,需要进行次序和惩处。汉代通行隶书,多种字体并存,而《说文》的收字原则是以小篆为正字,古、籀为补充,因为小篆是秦团结后用以次序、团结宇宙笔墨的圭臬字体,大篆是周宣王时辰初步整理过的笔墨,古文曾用来书写六经,况且“厥意可得而说”。许慎对征集到的汉字作了系统化的处理,同期用“六书”栽培字形构造的理据。由于《说文》整理、构建了汉字的构形系统,并深入分析了字理,是以成为笔墨欺诈的圭臬和范本,对汉字的次序产生了显文章用和深切影响。次序、团结的笔墨保险了文化的传承,维系了中中好意思丽的集中性和团结性。
《说文》同期亦然一部训诂专书,“六艺群书之诂,皆训其意”,古代图书相配是儒家经典的准确解读和阐释离不开它。例如来说,先秦图书里的“蛮夷”往往被以为是蔑称,但由《说文》可知此实为扭曲,《虫部》:“蛮,南蛮,蛇种。”徐灏《注笺》:“南边多虫蛇,故蛮闽从虫,皆名其地而移以言东说念主耳。”《大部》:“夷,平也。东方之东说念主也。”《羊部》“羌”字下说解:“唯东夷从大。大,东说念主也。夷俗仁,仁者寿,有正人不死之国。孔子曰:‘说念不能,欲之九夷,乘桴浮于海。’有以也。”可见“蛮夷”原本并无贬义,南蛮和东夷仅仅居处地分袂于诸夏(华夏),“蛮”从虫,盖因南边少数民族以蛇为图腾,而“夷”从大、从弓,则或谓东夷之东说念主惯用弓箭。
《说文》不但援引经传等古代文件,还援用方言俗话及异族语。汉代幅员豁达,民族广阔、方言复杂,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游和文化交流需要克服谈话的拦阻,因而方言究诘有较猛进展,《说文》接收了以扬雄《方言》为代表的两汉方言学,但许慎援用方言的主要办法在于说解笔墨形音义,由此解读六艺群书。如《土部》:“圯,东楚谓桥为圯。”此字见于《史记》“(张良)步游下邳圯上”,下邳即属东楚。不外,《说文》在客不雅上对方言和通语作了相通,反馈出方言之间过头与通语的互相浸透和颐养,如《聿部》:“聿,是以书也。楚谓之聿,吴谓之不律,燕谓之弗。笔,秦谓之笔。”《尔雅》郭璞注:“蜀东说念主呼笔为不律也。语之变转。”可见各方言对笔的异称仅仅语音的转机,“笔”本为秦方言词,汉以后成为通语词。汉语方言不合复杂,之是以莫得分化成孤苦的谈话,笔墨和书面语的团结是迫切的要素。
《说文》自问世后传习不衰,在唐宋时辰取得整理、校订,慢慢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,《说文》学在清代发展训导,并达到旺盛。《说文》之是以备受爱好,是因为汉字纪录了中华英才的历史进度,是中中文化的基石。《说文》传承了中华英才的文化基因,相聚反馈了汉字对中华英才团结的维系作用。当作中中文化认可的根基,《说文》的究诘、普及和欺诈关于传承文化操心、矍铄文化自信、凝合民族精神具有迫切道理。
(作家:王诚动漫 在线,系浙江大学汉语史究诘中心、古籍究诘所副教师)